4月15日上午,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在讲话中首次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在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人民安全”放在第一位,这被广泛认为显示出中央将人民安全视为最重要的问题。权威专家在与《法制日报》记者对话中表示,以民为本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最大亮点。
【相关评论】
@《“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之背后深意》:总的来说,中央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提法,有利于我们更全面、更完整、更系统地认识当今日益复杂的国家安全现实,有利于国家安全实务部门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地从事各方面的国家安全工作,处理各种各样的国家安全事务。
@《习近平主持国安委第一次会议:强调国家安全观》:不同的国家,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有所不同。此次习近平对中国国家安全观的阐述,是迄今为止在国家安全观的阐述上最具体的一次,国家安全观所涉及的领域最为细化。
@《分析称中国国家安全观具四特点 首重民众安全》:香港中通社17日文章称,中国国家安全观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安全观的内涵,其特点体现于四个方面。
第一,“国安观”强调的中国特色安全观是一种忧患意识,体现出居安思危的执政思路。中国设立国安委正是这一执政思路的体现,其并非所谓“强国标配”的应景之举,也不是为了针对某一问题,而是基于长治久安的考虑。
第二,中国把安全作为头等重要的工作。目前,中国内地的各项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而发展离不开安全,所以,维护国家安全正是改革时期的基础。
第三,“国安观”体现出中国特色安全观的关键特点,即“人”的安全观。习近平指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应“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并指出“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换言之,就是要把民众安全与国家安全有机统一在一起,以群众为出发点,推动军民融合,这也正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方面提出的一项重点改革任务。
第四,此次所提出安全观的最大亮点是在外延与内涵方面均有所拓展。尤其是与中国上世纪90年代所提的以“互信、互利、协作、共赢”为方针的“新安全观”相比,习近平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多种安全,仅提到非传统安全时,习近平就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 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11种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更具时代特性。
【模拟题】
习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举起“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旗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请谈谈你对这这个事情的看法。
【参考解析】
背景:
从纷纷扰扰的东亚地缘政治博弈,到跌宕起伏的克里米亚局势,再到牵动人心的马航航班失联,全球化正在将人类文明这艘大船带向一片未知海域。新的秩序在萌动,新的力量在生长,新的矛盾在产生,新的挑战在积聚。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国家都需思考:如何为我们的世界增添更多确定性?
今年年初,预测世界经济前景时,就有专家断言“最大的问题或许是,中国未来会发生什么”,并认定“全世界都将受益于中国的改革举措”。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的访欧之旅,再度为国际社会广泛瞩目,相对于“习外交”耳目一新的丰富内涵,改革的旋律在“欧洲坐标”中反复闪现。一个新兴大国活力四溢的气度、豪情万丈的雄心,为忧心忡忡的世界注入信心:为什么不能用更进取的行为,改写人类不确定的命运?
毫无疑问,世界上最难的是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放弃陈规、丢掉积习、甚至牺牲自我,因此它考验勇气、磨砺信念,也衡量担当。对于视改革为时代精神的中国而言,在慨然行进35年后,之所以选择用全面深化改革来突破新的历史隘口,正是希望为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寻找一片更为开阔的水域,为风云变幻的世界版图,构筑一块更为坚实的地基。